明末争雄如梦观影

第257章 大冶现状(第3页)

 进了铁厂,扑面而来是炽热的风,与寒冷的冬日形成强烈对比。巨大的钢铁骨架的工棚下,两座高炉日夜不息的生产铁料。

 旁边的工地上,第三座高炉已经初具雏形,而且规模比前两座都要大,这是一座日产十万斤的高炉,约合五十吨,放在后世依然只是个农村土高炉,但在这个时代,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陈吉发视察了新高炉的建设,各种技术参数都是按照之前设计的进行施工。在过程中,自然有很多问题,但因为有前两个高炉的技工基础,如今新高炉的许多问题都由这些技工自行商议、实验,只有实在解决不了的,才写信给陈吉发,通过系统的验算优化来解决。

 可说,这座高炉的建设不仅意味着铁厂的产能进一步提升,钢铁的价格进一步下降,还意味着,合作社已经具备了一支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技工队伍了。

 这种工业技术的研发,其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实验室技术的突破。甚至有些时候,工业技术的研发,更能代表一个国家整体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就好比蒸汽机的原理很早就已经明确,但到了十九世纪初,瓦特蒸汽机被广泛运用到动力领域,才真正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三号高炉的技工头子正是许定山的得意弟子刘三。这小子现在读了夜校,有了文化,觉得刘三这个名字不符合自己的身份了,给自己改名叫做“刘星火”。

 整个工地的介绍都是刘星火在负责,见着陈吉发他也挺兴奋的,毕竟这是一手建立起乌岭铁厂的进士公,是刘星火心中的偶像。

 “刘工讲的很不错!”陈吉发高度肯定,“看得出,你和你的团队投入了心血。听说你在夜校时许的心愿就是将来当个铁厂厂主?”

 “哎呀,那时候不懂事。”刘星火笑着摸了摸脑袋,“以为厂主多大似的。现在看,一座高炉怕是比官营厂的厂主都厉害了。”

 “哈哈,的确如此!往后发展,还会有更大的炉子。不过呢,钢铁的长途运输毕竟是不方便的。我想,江夏这里一个点,苏州一个点,中间有两千里路,还是太远了,我希望在当涂县设个点。明年会筹划起来,若是到时候定了,有没有信心去拓荒当厂主?”

 “真的?”刘星火兴奋的瞪大眼睛。

 “当然。你在矿产地图上也看到了,那地方有丰富的铁矿,而且品位比大冶还高。到时候南京合作社会支持你。当然,这个想法还要在今年的年会上投票通过,你可以先想想该如何干。”

 “小的一定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