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争雄如梦观影

第399章 宰执天下(十三)(第3页)

陈吉发提前给洪承畴去信,让他配合清剿行动。

首要是守住西安、洛阳各处隘口,同时,命贺人龙、曹变蛟、左良玉等精锐人马追击敌寇,不使其有喘息之机。

近卫军在襄阳誓师,分三路进发。

右路从南阳北上,走汝州,进驻永宁,与洛阳守军呼应。左路走郧西,直逼商洛。中军走淅川,入伏牛山,直逼卢氏。

这次的行军路线与崇祯九年卢象升进军商洛的计划大体一致,但军力构成明显更优。

而且,当时中原地区还有大量的流寇,尤其是大别山区藏有数万流寇。

经过陈吉发的治理和迁移流民,目前大别山地区已经完全安定下来。

另外,陈吉发兵谏之后就立刻免除了三饷,极大的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又在郧西、谷城、房县等地山区内搞梯田屯垦,吸收逃难到山中的流民,极大的削弱了流寇滋生的土壤。

到目前为止,李自成盘踞在商洛、卢氏一带,张献忠、罗汝才占据栾川,号称麾下十万兵马,实际上每家不过两三万人。

流寇物资紧缺,战斗力有限,无论是官军还是陈吉发麾下的近卫军,都能做到一打五、六的兵力对比。

唯一的问题就是山中小道多,大军施展不开,他们若是四处逃窜,很难堵住。

陈吉发这次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将最先进的设备全都带上了。

不光是热气球侦查设备,还有一零一研究所刚刚研发出来的电报机。

电力的入门级运用其实成本并不高。

从一零一研究所建立开始,陈吉发便手搓了几台小型手摇式发电机。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以及胶布、热熔树脂等材料的研制成功,让大规模制备铜线圈、导线创造了条件,这才最终制备出来手摇式电报机。

由于原件精度不够,这种电报机体型较大,十分笨重,本体有四十公斤,带有两米高的天线,必须装在小型拖车上才能随大军行动。

电报机的覆盖范围大约是二十公里,在山区必须在高地放置中转站才能接收到信号。

但对于拥有热气球的近卫军来说就不是问题,将中转站放在热气球上,整片区域内的电报机都可以无视山地阻碍,顺利通话。

由于技术受限,这种电报机不能传递文字信息,只能传递长短电信号,必须人工转码。

因此各营配备一台电报机,四名电报员,专门负责通信。

其实一零一研究所关于电力设备的研究还有很多,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已经能够制造交流发电、电解电镀、电动马达等各种设备。

只是目前电力设备功率上还有缺陷,动力不如蒸汽机。

再就是远距离输电设备还没有头绪,无论是变电站还是高压线网,都是现在可望不可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