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范公治海

依照古人开口闭口所常谈到的“天人合一”之说,宋朝中央政府在收回并执行了“死刑最终判决权”这么一项善政之后是不是就应该天降福泽和祥瑞呢?很遗憾,宋朝在这一年里并没有被上苍所垂爱,反而是各种风不调雨不顺。


 首先是福建和蜀川的诸多州县在这一年里连发大洪水,百姓由此而损失惨重,紧接着就是一场几乎波及全国的大范围强降雨天气。一时间,中原和江淮大部分地区洪涝成灾,京城开封及周边州县更是遭遇罕见的强对流天气,风雨雷电发疯一般地肆虐大地,京城之地更是水深达数尺,帝都居民的房屋倒塌无数,因此而溺死者达数百人之众。极端天气之下,身为皇帝的赵祯都不得不赶紧往皇宫里地势最高的正殿跑,他还为此而下令裁减自己的膳食标准以答这场所谓的“天谴”。


 暴雨成灾之下,赵祯也被吓着了,他像他爷爷赵光义那样向宰辅大臣问道:“这老天爷老是这么下雨,是不是因为朕的德行有亏啊?”


 王曾等人当然不敢正面回答,他们只能把责任全都揽在自己的身上,说是自己才德低下不堪配位才引来了上天的怒气。你赵祯只是个还没亲政的少年,如今的宋朝是你老妈刘娥说了算,就算德行有亏也是你那位母后的责任,干你何事?但是,这些话只能藏在这帮老头儿的心里,而这口锅也只能由他们这些当臣子的人来背。于是,王曾等人请求以此罢免他们的官职以答天谴,赵祯随即予以驳回(其实是刘娥驳回,但史书里就得说是赵祯)。


 有鉴于灾情严重,宋朝随即下诏各地官府组织人力展开抗灾行动,同时还下诏:降天下囚罪一等,流放罪以下的犯人全部赦免,全国各地因水灾而有农田被淹没者全部免除田租。


 这世间滔天的洪水纵然可怕和无情,但还有比这更可怕和无情的——海潮。很不幸的是,这一年被雨水给弄得焦头烂额的宋朝同样也被海潮给祸害得不浅。大宋的海岸线无限漫长,每次遇到海水涨潮便是当地沿海居民的受难之时,这种灾祸无论是对当地以种地为业的农民还是对于以煮盐为生的盐户来说都是苦不堪言。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唯有险难方能让真正的人杰脱颖而出,那位之前已经在我们的故事里登台亮相的北宋名臣这时候终于要再次出场了——范仲淹。


 此时的范仲淹距离其考中进士已经过去了十一年,按理说他是不是至少也得是个知州一级的官员呢?想想当年的吕蒙正和张齐贤,他们俩在进士及第仅仅六年之后就位居两府高官之列,可范仲淹没有这个好命,他既不是状元,也不是早在科考前就已经在皇帝那里如雷贯耳的狂生,这时候的范仲淹其担负的官职说出来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极度的震惊——兴化县县令(今江苏兴化市)。参考与他同科中榜的状元郎蔡齐,人家现在已经是翰林学士了,转眼间就可荣登两府,可范仲淹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不过,这也没办法,你当初的一个位列几十名之外的进士怎么能和头名的状元郎相提并论呢?


 当然,这其实并不是说范仲淹这十余年来在官场混得特别差劲,他在这之前的官职是西溪县(今江苏东台)的盐仓监,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当地海盐的贮运和销售,用官场的话来讲就是“此乃一肥差耳”。那么,范仲淹为何会官越做越小呢?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兴化县令其实是朝廷火线给他派来的一个“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