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范公治海(第2页)
范仲淹此时所处的泰州(今江苏泰州)濒临黄海,这里以及附近好些个州县的百姓都是以煮海盐为生的盐户,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在享受大自然的实惠之时也得承受它随时可能带给你的灾祸,具体到这些盐户身上就是每年不定时爆发的海潮,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台风。不止是盐户,沿海地带的农民同样也是对海潮淹没农田摧毁房屋而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
为了抵御海潮的侵袭,早在唐代时泰州附近就曾修建过一道用来抵挡海潮的堤坝,但这玩意儿因为后来的战乱以及年久失修已经成了一个毫不起作用的摆设。于是乎,虽然宋朝已经建立六十多年了,但也没有谁奏请朝廷重修扞海大堤,当地百姓也只能年复一年地重复悲剧。原因呢?因为这个扞海大堤可是一项超级工程,堪比在海岸线上修建长城。
这个说法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修一道能够将沿海的主要产盐区和农业区都围在里面的大堤本就是一项超级工程,而且这个大堤还得扛得住台风和海潮的合力施暴,那么它的高度、宽度和厚度就是惊人的,这需要太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以及很长的施工时间。如果不是太平盛世,这工程休想完成,但范仲淹正好赶上了这样的一个“太平盛世”。
有鉴于此,范仲淹便给自己的上司江淮漕运副使张纶建言要重修扞海大堤,张纶再又上报朝廷。最后,这项工程得到批复,而具体负责这项工程的正是范仲淹,于是他这便有了这个兴化县令的职务。但是,这项工程刚一批复下来就有很多人表示反对,理由是这个大堤一旦修建起来虽然能够挡住海水,但如果遇到水灾,那么这里面水又怎么排出去呢?那样一来岂不是又要经受洪涝的危害?面对一片质疑和反对,张纶以“海潮之患远胜于洪涝之灾”为由坚决支持范仲淹修建大堤,至于洪涝之患,张纶认为只要疏通现有的河道自可解决。
人为的阻力被排除了,但自然的阻力却随之而来。泰州的扞海大堤从公元1024年开始修筑,但在次年的冬天一场大雨雪突袭而来,随即又是一场台风狂虐而至。台风来临时,当时正在施工现场的民夫可就倒了血霉,有一百多名民夫当场暴毙,而远未建成的大堤更是惨遭摧残变成了一道残垣断壁。
一时间舆情汹汹,反对者的声音再次甚嚣尘上,当地官员直接将此事呈报给朝廷,直言大堤实乃耗费民脂民膏之物,不可重筑。刘娥派出亲信太监亲自前往查勘,大有要停建之意,同时她还下令淮南转运使胡令仪与范仲淹对当前的局面以及未来的计划做出一个情况说明。
就在这个项目兴废的关键时刻,胡令仪与张纶一样选择坚定地站在范仲淹这边。困难是暂时的,但利好却是长久的,这扞海大堤无论如何都是利远大于弊,所以这个项目不能停建,反而要加大投入继续修造。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工程又遇到了麻烦,范仲淹的母亲过世了,按制他必须得放下一切公务回去守丧。在古代,只要是父母过世了,哪怕你是宰相都得回去丁忧守丧,更何况你范仲淹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呢?
这种局面之下,张纶前后三次向朝廷主动请缨由他来接替范仲淹出任此项目的总负责人。刘娥旋即任命张纶为泰州知州,由其负责该工程的后续施工。
在这之后,大的幺蛾子总算是没有再飞出来。公元1028年春,这道前后历时四年、由范仲淹和张纶接力完成的扞海大堤终于是修建完毕。它北起今天的江苏大丰县,南至江苏如东县,全长七十余公里,这道大堤其底部宽约九米,顶部宽三米,高度则是达到了五米有余。自此之后的近百余年间,由这道大堤所守护的千里沃野终于是再无海潮倒灌之灾,当地百姓也是由此而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