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一门三杰(第2页)


 我们之所以要说陈尧佐是兄弟三人中最聪慧那个,原因只是因为他着实堪称天赋异禀。小的时候他的老爹陈省华教他大哥陈尧叟读书,而他因为年龄小了大哥两岁,所以在旁边就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但就是这个打酱油的小不点竟然在哥哥还读不顺文章的情况下就能将父亲教的那篇文章给全文背诵下来。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他比他哥哥陈尧叟还要早一年考中进士,他是端拱元年的进士(陈尧叟则是端拱二年的状元),科考中第的那一年陈尧佐二十五岁。


 陈尧佐虽然是兄弟三人中唯一的那个没有考中状元的人,但他却是三人中最后官爵最高的那个人:在晋升为宰辅大臣八年以后,即公元1037年,陈尧佐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而成为了大宋的宰相,比他哥哥陈尧叟的枢密使还要高那么一小截。


 除了官最大,陈尧佐也是兄弟当中为官最为清廉刚直、诗文书法最佳、政绩最出众的那一个,而且他还是北宋有名的水利专家。他治理过钱塘江的潮患,当地百姓为感其恩为他立庙以祠;他也治理过黄河滑州段的决口并在当地筑起了一道后来被百姓命名为“陈公堤”的大坝;后来在山西为官时他又治理过汾河,在筑坝的同时他命人在汾河两岸大量栽种柳树以防洪,于是北宋的历史上又有了“柳溪”这个名词和现象的出现。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陈尧佐病逝,享年八十一岁,赵祯追赠其为司空、侍中并赐谥号“文惠”。对了,兄弟三人中他也是最长寿的那一个。


 最后来说老三。


 陈尧咨(公元970年——公元1034年),字嘉谟 。宋真宗咸平三年的科考状元,后来当过皇帝私人秘书(知制诰);随后再以龙图阁直学士的官衔去陕西担任陕西缘边安抚使、知永兴军(就是寇准曾经在陕西做过的那个官),为大宋守卫西北第一重镇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再后来又以工部侍郎之职做过北宋首都的市长(权知开封府);最后官拜翰林学士,再以武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而卒于任上,享年六十四岁,死后被朝廷追赠为太尉并赐谥号“康肃”。


 老三陈尧咨是兄弟三人中官最小的那一个,但他最后也是官至翰林学士并领一方节度,他距离两府要员仅仅一步之遥。不过,此人不像他的两位哥哥,他从小就调皮捣蛋、性情刚烈,而且他很喜欢舞枪弄棒,尤其善射且精射,年少之时就能一箭贯穿钱眼。毫不夸张地说,陈尧咨应该是中国古代所有科考中第的人里面射术最为精湛的那一个,他在射术这方面的技艺就连当时的绝大多数武将都得自叹不如。


 由于总是能够在射箭时百发百中,自鸣得意的陈尧咨就忍不住自封了一个高大上的别号——“小由基”。这个由基又是谁?中国古代最为传神的神箭手、春秋时期楚国的将领养由基是也!史称其双手能接四方箭,两臂能开千斤弓,他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特意选定的且正在漂浮的柳叶,更是能够用他的巨弓一箭射穿七层铠甲,中国古代的武人尤其是弓箭手无不以他为膜拜的对象。


 陈尧咨敢这样自称当然是因为他本就有两把刷子,在他后来主政荆南之时,每当闲暇下来他就会带着一帮人出去搞个野炊,然后他就会拿出他的弓箭展示自己的身手,而众人也是无不叹服。后来他回家省亲时,他的母亲冯氏就问他在主政地方上都做出了哪些政绩,他不谈自己的正业,反而沾沾自喜地说他因为当地太平无事,所以经常出去射箭且箭法已是炉火纯青。冯氏随即大怒,她责骂道:“你爹平时教导你要忠孝辅国,你却每天不务正业去练什么射箭,你这样对得起陈家的列祖列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