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一门三杰(第3页)
被如此一顿训斥之后,身为朝廷大员的陈尧咨还被冯氏命家仆当众以杖责之,如此可见陈氏一门家教之深严。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从小就生性顽劣的人却能在咸平三年的科考之中力压群雄称霸科场。史书在评价陈氏三兄弟时仍然着重追捧了前面两位哥哥,但对三弟陈尧咨却也是不吝褒奖之辞:尧咨于兄弟中最为少文,然以气节自任。工隶书,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
陈家三兄弟里最为“少文”的人都能考中状元,这还让不让别人家的孩子活?在我看来,“少文”一词实则明贬暗褒,一个状元郎能被如此评价完全就是在说这人是一个活脱脱的文武双全之才。遗憾的是,陈尧咨这等的文武双全却没有在战场上得到展露才华和武功的机会。
综上而论,陈氏三兄老大是枢密使(科考状元),老二是宰相(进士),老三是翰林学士兼节度使,还是个神射手(也是科考状元),其中老大长得最帅、名气也最响(拜澶渊之盟所赐,但却是得了个懦弱避战的名声),老二最有才华、官最大,老三最调皮但却射得一手好箭。
北宋一朝能够与陈氏三兄弟在家族血缘、才华、声望和政治成就上面相媲美的或许也就只有同出于蜀川之地的眉州苏氏父子,后来的福建蔡氏一族虽然也是鼎鼎大名,但却毁誉参半,而且他们之间的血缘远不如陈、苏二家亲近,这两家可是骨血至亲。眉州的苏家父子以才华而名于后世,但阆州的陈氏兄弟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不遑多让,独逊于诗词歌赋,而若要论及政治上的成就以及对国家和百姓的实质性贡献,陈氏兄弟则要远胜于苏氏父子。
在今天的四川省阆中市大像山上有一个岩洞名为“状元洞”,相传这里便是陈氏兄弟当年一起读书的地方,喜欢游山玩水的苏东坡少年时期曾经慕名而来并在岩壁上写下了“将相堂”三个字以作怀古和留念。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来网红之地打了一回卡顺便沾了沾喜气,但这乱写乱画显然就是苏轼的不对,搁今天可就要上景区黑名单。当然,这是开玩笑,说这个一来是介绍个景点,二来是说陈氏兄弟在当时已然为世人所敬仰,更为蜀川当地的学子和儒生们所尊崇。
说到此处就不得不提一下他们三兄弟的父亲陈省华和他们的母亲冯氏,不是想说他们夫妻俩有多么的了不起,而是人家真的是教子有方。陈父其自身本就是一儒雅好洁之士,他虽然官不大但却克己奉公且好惠于民,他自己是这样,他对儿子们也是这样的要求。冯母虽乃一女流之辈,但对儿子们一直都是严于教化,尤其是训诫诸子务必勤俭切不可奢侈浪费,单从上面她杖责陈尧咨的故事里就能窥其教子之道于一二。有此高堂在上,家门焉能不出贤子?
《宋史》有云:每当有宾客前去陈家拜访,老父亲陈省华坐于堂上,而他的三个位高权重的儿子则站立于侧,这让前来拜访的宾客都不好意思坐着,只好寒暄几句便自引去。
陈老父,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