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导弹时代
1916 年,导弹尚处于雏形阶段,但它的出现已在悄然间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对于德国,一战期间正陷入艰苦的堑壕战,与协约国军队僵持不下。
导弹的初步构想让德军参谋部看到了突破僵局的希望。
虽然当时还没有成熟的实战导弹,但类似 v-1、v-2 导弹的早期设想开始萌芽,德军期望借此能越过敌方坚固防线,直接打击后方的军工生产设施、交通枢纽等关键目标,以削弱协约国持续作战的能力,改变战场态势。
设想中的远程攻击武器若能精准打击巴黎、伦敦等协约国城市,可在心理和物质上给予沉重打击,迫使对方回到谈判桌。
法国和英国等协约国也意识到这种新型远程武器的潜在威胁。
他们一方面加强情报搜集,试图探知德国在这方面的研发进展;
另一方面,开始思索如何防御可能来自空中、远距离的突然袭击。
军事规划者们初步考虑构建防空预警网络,增加高射炮的部署密度,尽管当时还不清楚具体要防御的武器形态,但已提前做了应对危机的准备,传统的军事防御布局逐渐向兼顾防空、防远程打击方向调整。
德国在工程技术领域本就有深厚底蕴,为了将导弹从设想变为现实,政府加大对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投入。
科学家们被召集起来,全力攻克导弹推进、制导等关键技术难题。像在火箭推进剂的研发上,不断尝试新的化学配方,以求实现更远的射程和更强的推力;
在制导系统方面,从早期简单的惯性制导向更精准的无线电制导探索,开启了一场跨学科、高强度的科研攻关潮,带动了国内力学、材料学、电子学等多领域发展。
协约国不甘示弱,英国皇家学会等组织牵头,联合高校、军工企业的科研力量,同样投身于新兴的导弹相关技术研究。
例如在空气动力学领域,为了设计出能高效飞行的导弹外形,科研人员进行大量风洞实验,推动该学科迅速进步,为后续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在电子技术上,为满足制导需求,努力研发小型化、高精度的电子元件,一场无声的科技竞赛在交战国之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