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导弹时代(第2页)


 德国为打造导弹生产体系,对工业进行了结构性调整。


 传统的机械制造工厂部分转型,开始生产导弹零部件,如慕尼黑的一些机械厂承担了导弹弹体外壳的加工任务,生产工艺要求高精度、高强度,促使工厂升级设备、改进技术;


 化工企业全力保障推进剂的稳定供应,新建或扩建生产线,提高产能,像生产硝酸等关键原料的工厂规模迅速扩大。


 协约国方面,英国为应对可能的导弹威胁,在本土工业生产中增加了防空装备、监测设备的比重。


 伯明翰的工厂大量生产高射炮、探照灯等设备,原本生产民用产品的工厂转型,工人经过培训后投入到军工生产中,工业布局根据战争需求发生倾斜,为战时工业的转型和升级积累了经验。


 社会心理冲击。


 当有关导弹这种神秘远程武器的只言片语流传开来,民众的心理受到极大影响。


 在德国,民众对这种可能扭转战局的 “超级武器” 抱有期待,希望它能早日结束战争,减少前线亲人伤亡,一些宣传机器也有意无意地渲染这种希望,激发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热情。


 而协约国的民众则陷入担忧与恐惧之中。


 想象中来自天空、能够远距离打击城市的未知武器,让伦敦、巴黎的市民们人心惶惶,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安抚民众情绪,加强防空演练,普及防空知识,社会氛围变得凝重紧张,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战争阴霾笼罩得更加严实。


 刘德华目光呆痴,手机里一个帅帅的老男人在深情地歌唱。


 “十七岁那日不要脸参加了挑战


 明星也有训练班


 短短一年太新鲜


 记得四哥 发哥 都早已见过面


 后来荣升主角太突然


 廿九岁颁奖的晚宴


 fans太疯癫


 来听我唱段情歌一曲


 歌词太经典


 我的震音假音都早已太熟练


 然而情歌总唱不厌


 喜欢我别遮脸任由途人发现


 尽管唱用心把这情绪歌中染


 唱情歌齐齐来一遍


 无时无刻都记住掌声响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