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诬陷(第2页)
萧南逸看着父子二人,心中感慨万千。这次粮车遇袭事件,虽然险象环生,但也让他看到了太子的成长。\"钧儿,你已经具备了治国安邦的能力。\"他语重心长地说,\"但要记住,为君者不仅要有谋略和胆识,更要有一颗仁爱的心。\"
承钧郑重地点头:\"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此次事件,让儿臣深刻体会到,身为太子,肩负的不仅是皇家的荣耀,更是天下百姓的安危。儿臣定当不负所托,守护好南诏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子民。\"
随着谋逆亲王伏法,南诏国看似恢复了平静,但暗流仍在朝堂之下涌动。萧承钧回朝复命那日,萧南逸在金銮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褒奖:“太子此次江南之行,护粮救灾、修缮堤坝,功绩卓着,堪为宗室表率。”话音未落,便有大臣出列奏请为太子加冠赐封,朝堂上一时附和声四起。
然而,这场风波并未真正平息。几日后,大理寺卿在彻查余党时,意外发现一封密信。信中虽未署名,但字里行间暗示朝中另有势力与境外势力勾结,意图颠覆南诏。更令人心惊的是,信中提及“太子身边亦有暗桩”。消息传到萧南逸耳中时,他正在椒房殿陪伴病愈的林婉清,手中的茶盏险些打翻。
“此事万不可声张。”林婉清握住丈夫颤抖的手,“先暗中查证,切莫冤枉了好人。”萧南逸眉头紧锁,眼中满是忧虑:“朕最担心的,就是有人想离间我们父子。钧儿刚立大功,此时传出这样的消息,背后之人用心险恶。”
当晚,萧南逸便召见心腹侍卫统领,命其秘密调查太子身边的所有人员。同时,他也加强了对边境的戒备,防止境外势力趁机作乱。而萧承钧对此一无所知,仍在东宫研读典籍,为日后治国理政做准备。
一日,承钧的贴身侍卫阿烈神色慌张地求见:“殿下,属下发现有人在暗中监视东宫。”承钧心中一凛,却仍镇定道:“莫要声张,暗中留意他们的动向。”他深知,此时若打草惊蛇,反而会陷入被动。
与此同时,萧南逸在调查中发现,礼部侍郎暗中与西靖国使臣来往密切。更可疑的是,近期朝中关于削减军备、开放边境通商的奏请,皆出自此人之手。萧南逸不动声色,一面批准奏请,一面派人密切监视礼部侍郎的一举一动。
随着调查深入,一个更大的阴谋逐渐浮出水面。原来,谋逆亲王虽死,但其党羽并未全部落网。这些残余势力与境外势力勾结,企图利用太子的声望,制造朝廷内乱。他们先是散布谣言,离间萧南逸父子,又准备在边境制造冲突,引发战争。
萧南逸决定将计就计。他召见萧承钧,却只字不提调查之事,反而命他主持筹备来年的春耕大典。“钧儿,这春耕大典关乎国本,务必办好。”萧南逸目光深邃地看着儿子,“朝堂之事复杂,你要学会在乱象中保持清醒。”
南诏国的冬雪簌簌落下,为皇宫披上银装。萧承钧主持的春耕大典筹备工作已近尾声,可随着礼部侍郎一案落幕,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新的暗流却在悄然涌动。御史台突然接连收到多封匿名弹劾,矛头直指太子一党,指控其结党营私、干预司法。
萧南逸将弹劾奏折掷于案上,龙目含霜:“这些折子笔迹不同、措辞各异,却都冲着钧儿而来,背后定有人刻意为之。”林婉清展开奏折细细查看,发现其中提及的“证据”多是捕风捉影,唯有一条让她神色微变——奏折称太子私调禁军,意图不轨。
“陛下,禁军调动记录在兵部皆有案可查,可派人彻查。”林婉清虽语气镇定,心中却泛起不安。萧南逸当即命心腹前往兵部,却得到惊人消息:三日前的禁军调防记录竟不翼而飞。
消息传回东宫,萧承钧正在指导工匠制作春耕大典的农具模型。阿烈匆匆入内,压低声音:“殿下,兵部调防记录丢失一事,属下查到些眉目。负责文书的小吏三日前告假,至今未归,其家人也不知所踪。”承钧手中的木尺“啪”地折断,寒声道:“看来对方早有预谋,想坐实我‘私调禁军’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