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建国

萧承钧接过监国玉印的那一刻,冬日的阳光恰好穿透云层,在金銮殿的蟠龙柱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他挺直脊背,目光扫过殿内神色各异的群臣,将玉印郑重收入袖中。这枚刻着\"监国\"二字的印玺,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承载着父亲的信任与整个南诏国的未来。


 监国首务,萧承钧便着手整顿吏治。他深知,礼部侍郎与吏部尚书的案件不过是冰山一角,朝中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才是真正的隐患。他设立\"御史巡查司\",选拔清正廉洁的官员担任要职,专门负责监督各级衙门。同时,颁布新律,严惩结党营私、贪污受贿之举,凡涉案官员,不论品级高低,一律从严处置。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新律触动了许多权贵的利益,他们明里暗里抵制。一日,户部尚书联名数十位大臣上奏,称新律过于严苛,恐引发人心惶惶。萧承钧召集群臣议事,在朝堂上展开激烈辩论。


 \"诸位说新律严苛,可曾想过百姓的疾苦?\"萧承钧手持一卷案卷,声音沉稳有力,\"这是御史巡查司近日查获的案卷,某县知县克扣赈灾粮款,导致百人饿死;某州刺史纵容商贾走私,中饱私囊。这些罪行,难道不该重罚?\"


 他命人将案卷传阅,殿内一片哗然。那些试图阻挠改革的大臣,面对确凿的证据,纷纷哑口无言。最终,新律得以顺利推行。


 在整顿内政的同时,萧承钧也没有忘记边境的安危。他亲自走访军营,了解士兵的生活状况,提高军饷待遇,改善军备。他还重用年轻将领,鼓励他们创新战术,加强军事训练。在他的努力下,南诏国的军队战斗力得到显着提升。


 此时,西靖国传来消息,新任国君江佑安之子继位。萧承钧深知,邻国政权更迭,局势微妙,必须谨慎应对。他派遣使者前往西靖国,一是祝贺新君登基,二是试探对方态度。


 使者归来后,带来了亲笔信。信中言辞恳切,表达了延续两国友好的意愿,但同时也委婉提及边境通商的一些问题。萧承钧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善两国关系的契机,也是一个考验。


 他召集朝中大臣商议,有人主张强硬应对,有人建议妥协退让。萧承钧沉思良久,说道:\"我们既不能失了大国威严,也不能轻易挑起争端。可派能言善辩之士,与西靖国重新商谈通商条款,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达成


 春日的南诏都城繁花似锦,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一派祥和景象。然而,在金碧辉煌的皇宫深处,一场看不见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萧承钧监国以来,推行的一系列新政虽让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但也触动了众多老牌世家的利益。这些蛰伏在暗处的势力,正伺机发动一场足以撼动国本的反击。


 这天清晨,萧承钧刚处理完一批奏折,阿烈神色匆忙地闯入书房:\"殿下,不好了!城西粮仓突发大火,十万石新粮付之一炬!\"萧承钧手中的毛笔\"啪\"地掉在案上,墨汁在奏折上晕染开来,如同他此刻紊乱的心绪。城西粮仓是他推行\"备荒新政\"的关键一环,如今粮草尽毁,不仅百姓的安危受到威胁,更可能成为政敌攻击新政的把柄。


 当萧承钧赶到粮仓时,现场已是一片狼藉。焦黑的梁柱冒着浓烟,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他蹲下身子,仔细查看灰烬中的残留物,突然发现几块未燃尽的油纸——这是西域特有的防水材料,南诏国内极少流通。\"阿烈,立刻封锁城门,严查所有携带西域货物的商队。\"萧承钧起身时,眼神中闪过一丝寒光。


 与此同时,朝堂上早已炸开了锅。以丞相为首的守旧派大臣联名上奏,指责监国新政操之过急,导致管理混乱,才酿成如此大祸。\"太子殿下,这已经是本月第三起粮仓失火事件!\"丞相拄着象牙笏板,语气咄咄逼人,\"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暂停新政,恢复旧制!\"


 萧承钧不慌不忙地展开一卷文书:\"诸位大人可知,这几起火灾看似偶然,实则早有端倪。\"他命人呈上物证——几块带有西域印记的残片,\"经查明,这些纵火者与境外势力勾结,意图破坏新政,扰乱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