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天纵水上祢1

52.皇帝的新衣

    如墨的夜色无边无涯,星星不远不近地悬在天上,俯瞰人间。
 




    离波城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奔驰大巴行驶在夜色掩映的公路上,大部分学生们在热熏熏的暖气里昏昏欲睡。
 




    顾梓聿戴着耳机,听着宋熙和之前带他去录音室录的巴赫,在无伴奏小提琴曲的背景音中,安静地望着窗外:目光所及的是空旷的平野,低矮的房屋错落其间,地平线远处是重浪般的山川,更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黑暗中像幸福一样,显得那么虚幻。
 




    可他心里一点都不平静。
 




    他的手指下意识地在裤兜处摩挲着,那张别人拿到后或惊慌失措地撕毁,或愤怒咒骂着丢掉的传单,他却悄悄叠成一个小方块,收了起来。
 




    途中,他们曾在一家华纳传统餐馆短暂停留,打发晚餐。虽然不少菜品融合了索伦当地口味,比如奶酪馅的饺子、甜口的红烧肉,但整体味道尚可。顾梓聿吃得很认真,甚至还有些满足地吃光了滑蛋虾仁——他挺喜欢这道菜的。
 




    餐馆入口处放着一个报刊架,上面陈列了一沓沓免费的报纸。见是熟悉的华纳文,许多学生自然随手取了一份。现在大家陆陆续续吃完饭,吃得快的就顺手打开,没过一会儿,一声不小的惊呼打破了餐馆的喧嚣。
 




    顾梓聿还在吃。他吃东西一向不快,这会儿他还在慢嚼细咽呢,那边几个学生就开始窃窃私语,时不时传来“谣言”、“疯了”、“情报战”之类的词眼。
 




    “假的,这肯定是敌国制造的心理战,你也信?”
 




    “这纯属污蔑,扔了吧!”
 




    “居然敢这样诋毁陛下,是该死的叛徒!”
 




    甚至有人当场在地上踩烂报纸,还拿起手机拍照发社交平台,配文:“帝国的敌人,永远不会得逞。”
 




    “怎么不过去看看?”这边的桌子只剩下林亦凡,田元元已经和赵奇过去一起安抚学生了,听着那边隐隐约约飘来的一句“扔了吧”,他像是毫不受影响地啜了一口冰可乐,看似随意地开口。
 




    “这不是我饭还没吃完吗?”顾梓聿头也没抬,嘴里还含着饭,含糊地回了一句,一边下意识用手挡着嘴,“大家都吃完了,我得快点,不然怕待会还要大家等我。”
 




    林亦凡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顾梓聿走出餐馆的时候,愣是磨蹭了一会儿,在确认周围无人注意后,快速翻了一下那报刊架上仅剩的一份报纸,他的动作很快,几乎是本能地抽出那张夹在中间的 A5 大小的宣传单,视线扫过那醒目的标题时,背脊猛地一紧,一股冷汗瞬间爬满后背。他快速地把纸三两下折成小方块,悄无声息地揣进口袋。
 




    这张 A5 大小的薄薄传单,印着触目惊心的标题:
 




    《鲜血与谎言:谁为战争买单?》
 




    下方配着一张经过处理的黑白照片,是战场上一处废墟中的断壁残垣,残破的帝国旗帜在废墟中半垂而挂,隐约可见一具军人的遗体横陈其下。画面下方,一行鲜红大字格外刺目:
 




    “那些被称为英雄的人,真的知道自己在为谁而死吗?”
 




    传单罗列了几项骇人听闻的指控:
 




    斯堪拉战事爆发前,帝国高层已秘密完成对其高原稀有矿产的资源探测;
 




    帝国内阁曾秘密通过某份“战争资源分配协定”,将斯堪拉的港口石油经营权出售给某军工财团;
 




    一位斯堪拉前政府高官的录音档案,暗示斯堪拉事变由华纳帝国主动策划;
 




    唐维均之死疑点重重,或因政见不同而被“处理”;
 




    末尾写着一句话:
 




    “真相不会长眠,只是你还不愿意睁开双眼。”
 




    顾梓聿的心,倏然紧缩。
 




    在华纳境内,他从未见过那些耸人听闻的词句。他一向以为,父母死于战乱,是命运无情,是形势所迫,是无法预料的牺牲,更别说这纸上提到的其他事了。
 




    若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看到这张传单的反应也会像其他学生那样嗤之以鼻,或者更激烈一点,大骂出口,除此之外,是完全不会相信这纸上写的任何一切话的。
 




    如今的华纳帝国一片繁荣昌盛,犹如一台高速运转却又井然有序的庞大机器:老皇帝当年英年早逝,这位年轻的皇帝陛下年少有为,继位时还只是一个稚童,在圣殿赛尔维斯大人和内阁的辅佐下,终于不负众人期待地长大,并平稳地将帝国的繁荣延续至今,被誉为“帝国百年来最具希望的君主”。
 




    如今,帝国经济持续增长,科技与军力并驾齐驱,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有序,民众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人们笃信这一切的根源,便是皇帝陛下的仁政与天赋。
 




    所以,说什么“战争策动者”、“政治清洗”,甚至还敢瞎编排皇帝陛下和赛尔维斯大人的私生活,用“男宠”、“傀儡”这样的词来去诋毁,那简直就像是在华纳民众前亵渎他们的信仰!绝对是疯了!是恶意污蔑!一定是罪人、逃犯在污蔑皇帝陛下、蓄意报复、垂死挣扎!
 




    华纳帝国的国民对少年皇帝的敬爱近乎一种虔诚的信仰:人人皆知,皇帝陛下简朴克己,不尚奢华,每逢节庆,必亲自前往孤儿院、养老所探访慰问;面对民生问题时,他总能及时发声、作出指示,令下属如神兵天降、百姓拍手称快;他年轻、英俊、亲和,出巡时所到之处皆被民众自发簇拥,争相瞻仰。他的肖像被高高挂在各大广场、政务厅、学校礼堂,被民众称作“帝国之光”。
 




    短短十数年间,皇帝陛下带领华纳跨入黄金年代,而最能彰显他雄才大略的,就是十年前斯堪拉那场风波而酿成的战争。
 




    那是一场几乎改变历史走向的战争,当时内外局势千钧一发,正是陛下慧眼识人,果断启用彼时尚无名气的青年将领何西岩,才扭转了战局。这场胜利让整个华纳空前团结,举国欢腾。宣传机器全面开动,英雄事迹海报铺天盖地,鼓舞前线士兵的歌曲响彻街头巷尾。
 




    大将何西岩在战争初期以英勇事迹被树为“民族捍卫者”的典范,成为千家万户口中的“帝国之盾”,民众争相追捧,连他就读过的中学也成了民众自发的打卡圣地。皇帝陛下的支持率,也在那段时间内飙升至历史最高点——皇帝陛下就是帝国意志的化身,他的所言所行皆为帝国利益所向,他的命令就是真理。
 




    在那样一个氛围里,没有人愿意去质疑战争,没有人去追问“代价”——哪怕有,也会在第二天被《帝国日报》上的一则批评稿迅速盖过。普通民众从来不知道战场上真正的伤亡数字,即使战事推进地比预期艰难,但民众坚信,只要皇帝在,帝国就不会错。一批批的年轻战士被送往前线,每一次大捷的背后都是尸山血海,但报纸上只有热血和荣耀,民众们所能看到的仍然是“一切顺利”,意味着他们的儿子、丈夫、兄弟的牺牲“是值得的”。质疑者,会被视为不忠、为敌人张目,甚至被冠上“叛国者”的罪名,遭人唾弃。
 




    只可惜,顾梓聿不是一个无关的普通民众,他就是这张传单上所列出的无数荒唐的、疯狂的其中一个“谣言”的亲历者和幸存者。如果他能证明其中一件事是真的,别的事呢?也是确凿无疑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