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汉卷 总结(第2页)
为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与国家建设,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在货币制度上,改革币制,统一铸造五铢钱,规范货币流通,增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实行盐铁官营,将盐铁生产与销售收归国有,增加财政收入,同时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均输平准政策通过调节物资运输与物价,稳定市场,防止物价波动过大。
此外,算缗、告缗政策打击了富商大贾隐匿财产的行为,将商业资本纳入国家财政体系。这些经济改革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部分商人利益,但有效充实了国家财政,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国家官吏,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这一举措不仅统一了思想,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文学艺术领域,汉赋成为主要文学形式,司马相如、扬雄等赋家的作品气势恢宏,辞藻华丽,展现了大汉的盛世气象。史学领域,司马迁着《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视野,记载了从上古传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开创纪传体通史先河,成为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
汉武帝之后,西汉政治格局逐渐发生变化。汉元帝刘奭即位后,宠信宦官弘恭、石显,外戚与宦官势力开始崛起。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掌控朝政,政治日益腐败。石显专权期间,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如丞相萧望之被迫自杀,正直之士难以在朝廷立足,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政治腐败的加剧,土地兼并问题愈发严重。官僚、地主、富商利用权势大量兼并土地,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汉成帝刘骜在位时,这一问题达到顶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为应对财政危机,政府不断增加赋税,进一步加重百姓负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同时,商业发展受到政治腐败的影响,市场秩序混乱,富商大贾与官僚勾结,垄断商业,阻碍经济正常发展。经济困境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为西汉的衰落埋下伏笔。
汉哀帝刘欣即位后,试图抑制外戚势力,加强皇权,采取了限田、限奴婢等措施,但因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改革失败。汉哀帝本人沉迷于男色,与董贤之间的“断袖之癖”成为历史典故,其荒淫行为加剧了政治腐败,使西汉统治更加摇摇欲坠。
汉平帝刘衎即位时年仅9岁,由王莽辅政。王莽逐渐掌握朝政大权,为篡汉做准备。他推行一些改革措施,如王田制试图将土地收归国有、禁止买卖,恢复井田制,但因不切实际,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失败。公元8年,王莽废汉孺子婴,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绿林、赤眉等起义军风起云涌。刘秀,作为汉室宗亲,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诸多势力中脱颖而出,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建立东汉后,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经济。他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多次下令免罪为庶民,使大量劳动力回归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如修复黄河堤防,治理汴渠等,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政治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三公权力,强化尚书台的作用,尚书台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决策与执行的中枢机构,使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
同时,刘秀整顿吏治,选拔贤能,注重考察官员的品德与能力,惩处贪官污吏,使东汉初期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稳定。在文化上,刘秀提倡儒学,在洛阳建立太学,设立五经博士,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光武中兴”使东汉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为东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