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汉卷 总结(第3页)
汉明帝刘庄即位后,继承刘秀的治国方略,继续加强中央集权。他注重吏治,对官员要求严格,明察善断,惩处了一批贪污腐败的官员,使政治更加清明。在经济上,刘庄继续推行与民休息政策,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如修建六辅渠,灌溉农田,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文化上,汉明帝大力提倡儒学,派使者前往西域求佛,使佛教传入中国,在洛阳修建白马寺,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他重视史学,班固在这一时期编撰《汉书》,记录西汉一朝历史,成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章帝刘炟在位期间,推行宽厚之政,废除了一些严苛的法律条文,减轻刑罚。他重视农业生产,多次下令减免田租、徭役,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文化上,召开白虎观会议,讨论五经异同,并将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义》,进一步统一思想,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然而,章帝过于宽容外戚,导致外戚势力逐渐膨胀,为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埋下隐患。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太后临朝称制,外戚借此掌握朝政大权。皇帝长大后,为夺回权力,往往依靠宦官,与外戚展开斗争。如汉和帝刘肇在宦官郑众协助下,铲除窦氏外戚势力;汉桓帝刘志依靠宦官单超等五人,消灭梁冀外戚势力。但皇帝铲除外戚后,又往往给予宦官过多权力,导致宦官势力膨胀。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日益黑暗腐败。他们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地方官吏横征暴敛,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同时,他们还排斥异己,打击正直的官员和士人,兴起党锢之祸,禁锢、杀害敢于直言的士人,严重破坏了东汉的政治生态。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迅速得到广大农民响应,起义军遍布全国。
东汉政府急忙调集军队镇压,同时允许地方豪强自行招募军队,共同对抗黄巾军。黄巾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根基。地方豪强势力趁机崛起,形成军阀割据局面。例如,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地,曹操控制兖州、豫州等地,刘备在诸葛亮辅佐下占据益州,孙权占据江东地区。
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揭开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被杀后,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势力逐渐壮大。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刘协,建立曹魏政权,东汉正式宣告灭亡。
从刘邦到刘协,汉朝历经四百余年,其兴衰历程深刻反映了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规律。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鼎盛时期的大一统辉煌、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危机,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