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来电(第3页)

 其实这是一个有明显“幸存者偏差”的说法,在富人区这种治安较好的地方基本上就很少听到警笛。

 “曼哈顿的治安好像没这么糟吧?”胡晓楠用手指点了点玻璃,“但是你看,都升起黑烟了!”

 听到这话,王雨桐也凑到窗边,的确看了滚滚升起的浓烟。

 浓烟的源头似乎是一座广播大楼,顶端有很多铁塔。

 “别担心,反正明天我们就要回国了,这里的火烧不到太平洋对面去。”

 王雨桐既是在安慰同伴,也是在安慰自己。

 活了三十年多,她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像克兰危机那样骇人听闻的事件,现在只希望伪人危机不要扩散。

 王雨桐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生物学系客座教授,校址位于新泽西州,离纽约不远。戒严爆发的时候她刚好任期结束准备回国,很乐意搭这趟顺风车。

 胡晓楠则是麻省理工做访问学者,戒严结束后就立马被领事馆从波士顿接到了纽约,起初她有些担心违约的问题,好在有国家兜底,现在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游子在外,又遇上了空前危机,为了缓解心中的焦虑,两人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各自的故乡。

 “等回国以后你一定要来蓉城玩玩,到时候我给你做导游。”胡晓楠笑道。

 “嘿嘿,”王雨桐点头道,“行,那就这样说好了。”

 两人也算是因祸得福,意外结交了彼此。

 不过聊了一会儿,王雨桐还是觉得内心还是很不安,似乎有一种女性的第六感在作祟。

 “要不,我们去找老张问问外面是怎么回事儿?你看,那儿又起火了......”

 她紧张地指着哈德逊河对岸的泽西城。

 胡晓楠赞同道,“也是,去问问吧,总得搞清楚外面的情况。”

 于是两人穿戴得体,稍稍梳了梳头便走出房间。

 没想到开门的一瞬间,

 王雨桐就迎面撞到了领事馆的张干事。

 她揉了揉酸痛的鼻子,心中诧异。

 张干事在自己的房间外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