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内堂议事(第2页)
尽管他嘴里说着如此自谦的话语,然而其内心深处其实早已不由自主地泛起了一丝得意之色。
毕竟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和赞扬,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呢?
这场热闹非凡的宴会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美味佳肴不断上桌,美酒佳酿香气四溢。
可是在场众人的心思却仿佛都被那一首绝妙好诗所吸引住了一般,始终难以从刚才的震撼当中回过神来,就连杯中之酒也似乎变得索然无味起来。
时间悄然流逝,终于等到酒宴结束的时候。
潘县令略一思索,便吩咐手下之人将杜尚清、罗阔海、恒兴隆的彭掌柜,还有已经告老还乡的两位致仕老大人一起请到了内堂。
想必接下来在内堂之中,他们将会有更为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吧。
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员们到了一定年纪便会选择离开官场,这种行为被称作“致仕”或者“致事”。
这一独特的人事制度由来已久,对古代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致仕”这个词汇的出现可以追溯至遥远的古代时期,早在《公羊传·宣公元年》中就曾有所提及:“退而致仕。”
当时,东汉着名的儒学大师何休专门对此作出注释道:“致仕,乃是将自身所拥有的官职以及相应的禄位归还给君主。”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样一种退休方式充分彰显出了国君家天下的统治理念,即所有权力皆集中于君主一人之手。
实际上,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在汉朝得以初步形成,并在唐朝获得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待到宋、元、明、清等朝代时,这一制度已然趋于成熟且日臻完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古人具体的退休年龄,各个朝代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
不过总体而言,多数朝代都将 70 岁设定为官员退休的标准年龄。
正如《礼记·曲礼上》中所记载的那样:“大夫七十而致事。”
尽管永泰朝并非真实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朝代,但有趣的是,就连这个虚构的王朝同样保留了类似的致仕古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