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第545章 仓邑的变化(第3页)

 考学的目的只是为了看看有哪些学子,未来能调上来填补官吏缺口。

 说到底,学校选拔官吏,只是一种补充手段。

 经过三轮的试验,真正能就学的,除了天才,就是军功集团的族人。

 如果真要选拔,最后还是军功爵体制最强。

 不过辛屈还是防着他们,因此学校的设立,已经开始朝着归化人之中的天才,开始招纳。

 未来或许会发展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体系。

 但也比原始政治制度强太多了。

 通过中央集权和地方封邑世袭的手段,能最快解决部落氏族封建化过程中,战斗力忽高忽低的历史遗留问题。

 子旬继续看着书,又叫来了几个经常跟燕国交易的行人,问询了一下这些记载文字的内容之后。

 子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燕国的行政体系,突出一个责任明确,上下一心,规划齐整。

 辛屈自打有了儿子之后,他就降低了对外行动的次数,转而开始对内进行调整。

 他是燕国之君,商朝北伯,整个北方各地的氏族部落都得听他的话,如果不听话那他就能讨伐。

 现在辛屈下命令明年五月,全国除了镇北将军府之外的各地主官汇聚昌平,包括地方的氏封勋爵,都需要带上本地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规划。

 也就是说,明年五月之前,各地的县、乡邑、村社的百姓、官吏、勋爵,需要参加本县的生产、发展讨论,然后拿出一个合适的方案,一起送到中枢参加最后的讨论。

 中枢要将最近赚到的一批钱,拨款给地方使用。

 消息一出来,子旬都感到了不可思议,这个时代,都是贵族封建体系,我的附庸是我的附庸不是你的附庸,也是常有的态势。

 商朝名义是共主,各地朝贡,大家囫囵将日子过好,不互相打来打去就成。

 结果,燕国却主动培植地方势力?

 是过于自信?还是脑袋有问题?

 但子旬也知道,这也意味着,燕国的中枢力量,是强于地方的。

 否则,就不会有辛屈说,中枢讨论之后,中枢将赚来的一笔钱,投入地方发展了。

 “羡慕啊!要是我在奄商也有这样的气势,何愁地方不宁?”

 子旬感慨之余,又说:“罢了,燕方什么光景,到时候看看就知道。

 派人走一趟昌平,谓北伯云:我不日来访,让他迎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