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隋恭帝杨侑(第2页)
大业十一年的长安飘着带硫磺味的雪,代王宫前的石狮缺了半边牙。宇文师傅教我读《尚书》,总爱在"天命靡常"四个字上反复圈点。有个雪夜我赤脚溜到后园,撞见他在焚烧龟甲,青烟里浮动的裂纹像极了河东郡送来的饥民暴动图。他慌忙用袍袖扑灭火堆,袖口焦痕恰似潼关以西的烽燧分布。次年春,马邑郡的驿卒带来祖父被困雁门的消息,那人靴底沾着突厥骑兵的血,在青砖地上踩出歪斜的雁阵。我连夜召集留守官员,却见他们官袍下都穿着细甲,阴世师跪呈救援方案时,佩刀撞地声惊飞了殿角乌鸦,那畜牲扑棱翅膀的声音,竟与后来太原起兵的鼓点如出一辙。
义宁元年十一月甲子日,太极殿的青铜鹤灯吐着黑烟。李渊身上玄甲还带着霍邑的黄土,他捧来的传国玉玺缺了一角,说是被宇文化及摔坏的。我摸着断裂处新鲜的硌痕,突然想起父亲灵柩出城时,祖父佩剑撞在城门铜钉上的声响。裴寂展开的劝进表上,有滴墨渍恰好盖住"隋德已衰"的"衰"字,像极了当年父亲咳在奏章上的血点。登基大典那日,十二旒冕压得脖颈生疼,衮服里的金线扎得后脊发痒。李渊亲手给我系玉绶时,他指尖的老茧擦过我喉结,像极了当年父亲教我拉弓时,扳指蹭过下巴的触感。殿外槐树突然扑簌簌落下一地枯叶,铺成个歪歪扭扭的"禅"字。
每夜子时,更漏声里总会混进阴世师的脚步声。他带来的奏章摘要总带着血腥气,有次袖口暗纹里嵌着片指甲盖大小的碎骨。那夜我故意打翻烛台,火光中瞥见他腰间新换的错金刀——刀柄纹样与上月暴毙的骨仪那柄一模一样。朝会上李建成提议重修仁寿宫,我佯装失手打翻茶盏,滚烫的茶水在龙纹砖上画出个残缺的运河图。独孤怀恩午后送来西域冰葡萄,琉璃盏底压着张字条:"汉献帝尝梨,核存五年。"那夜我埋核于代王宫旧院,却再没等到它发芽。后来李元吉告诉我,那处地砖早被换成玄武岩,"梨核烂在地里,倒比埋在史书里干净。"